读屏软件请按F8键进入浏览

首页
>> 走进皋兰 >> 民俗风情

高架舞狮
发布日期:2015-01-29来源: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

     舞狮子的习俗在华夏历史悠久,东南亚国家也较盛行。据《汉书·礼乐志》记载,舞狮在汉代开始流行,初时人们因崇敬狮的威猛和王者之风,石刻其形立于宅门作为镇宅和驱邪之用,后来人们身披制作的狮被,模仿狮子的动作跳跃翻腾,每逢春节闹社火或有重大喜庆活动,都要舞狮,借以抒发民众的欢娱情感,同时也有驱逐百邪求保安康之意。 

     舞狮在中国流行地域广泛,品种繁多,形式各异。有罗汉狮、南岳狮、夸夸狮、常狮、赞狮、少狮等,按地域区别则有南狮和北狮之分。在表演上可分为“文狮”和“武狮”两类。 “文狮”在表演上主要刻画狮子温驯的神态,表现狮子搔痒、舐毛、打滚、抖毛、打哈欠等生活习性。“武狮”主要通过狮子的扑、跳、纵、冲来表现其勇猛的性格,技艺性很强,特别是广州东莞的舞狮,表演者除了翻滚、跌扑、跳跃之外,还走梅花桩,动作惊险,形态逼真。 

     皋兰县的舞狮属北狮的一种,遍及各乡村,狮身多为麻皮染成桔黄色或绿色的狮被,狮头多用纸浆裱糊压缩成型后彩绘而成,现今已将狮眼、狮耳作成可活动的材料,狮头直径约50厘米—60厘米,狮身长约1.5米—2米左右。表演时两人配合,一人撑狮头居前,一人躬身在后,一手抓前者腰带,一手持狮尾晃动,舞者上身披狮皮,下身穿黄色长裤,足蹬与狮身同样色调并着了毛的球鞋,舞时只见狮子不见人。另一领狮者多为习武之人,一身武生打扮,手持彩珠(绣球)逗引狮子随其指挥表演。旧时,春节社火中的舞狮多在锣、钹、鼓等打击乐的伴奏下,在社火队前边走边舞,在人群集聚的广场地段围开场子,用农家的长条木凳和数台方桌组合成三四层的表演台,地滩舞后跳方桌,先跳方桌四角,而后逐层到最高层,此为旧时舞狮的高峰。旧时,在舞狮表演中还有“过狮子”、“扫堂”等迷信习俗,有年轻媳妇不生育者,从狮下钻过,有养儿不存或病灾较多者,让狮子从身上跳过,以求子嗣、保佑平安。有的人家常有病者或盖了新房的也请狮子到家中“扫堂”,先在院中腾跳后,进门上炕跳跃一番,后从窗而下,意为驱邪带走病灾,“狮王在此魔鬼休来”,现今这些旧俗已基本革除。 

     近年来,皋兰的舞狮由低层向高层发展,在原来“跳方桌”的基础上用钢筋角铁焊接成十多层的表演台,置于农用车或载重汽车之上,高达十几米。表演时,数十面锣、钹、鼓乱点齐轰,在接连不断的鞭炮声中,狮子在领狮人绣球的引导下,打开园场,跳、跃、翻、闪,先仰望高高的台架,试跳数次,给观众造成高不可攀状,然后两人配合,猛然跃起,轻快地跳上第一台,接着在观众一片叫好加油喝彩声中,跃上更高一层。这样一层一层,最后跃上最高层,作出搔痒、舐毛、匍匐、摇头、格斗等动作,刚柔相济,动静适度,千姿百态,妙趣横生。现今又增添了新的内容——口中吐出一长条宣传标语,令人耳目一新。在最高层,舞狮者中的后者抱起前者成直立状,绕转一圈后两人脱狮皮向观众鞠躬致谢,然后逐层下架,这种表演形式和技巧已成为皋兰舞狮的一绝。1992年在省城兰州举办的首届中国丝绸之路节上表演引起了万人注目,艺术家撰文称:皋兰舞狮舞出了大西北人剽悍、直率、豪爽的情怀和勇于攀登、不畏艰险的精神风貌,堪称精绝。 
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