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屏软件请按F8键进入浏览

首页
>> 走进皋兰 >> 旅游观光

皋兰书院介绍
发布日期:2020-06-11来源:

皋兰书院为四合院结构布局,主要由四部分构成,集成皋兰历史、文化、记忆于一体。位于正中间的是集成馆,馆内包括皋兰古今地图、书院历史变迁、珍藏文献、地域文化、皋兰籍名人介绍等内容;在集成馆左侧的是书苑,即电子图书阅览室,右侧的是园主,为书院的办公区;位于书院西侧的是民俗斋,主要展示太平鼓、泥塑、剪纸等地方民俗产品;位于书院东侧的是书画轩,主要收藏的是古代名人书画代表作品,以及20几幅皋兰籍书画家作品;位于二楼的是宣德堂,主要以国学教育、道德经典宣讲为主。

书院内藏有三宝,第一宝是“百米书画长卷”,它是由百名国家级书法大师、美术大师共同创作的长达百米的书画作品,体现的是“双百双争”、“百花齐放、百家争鸣”的精神;第二宝是正门口的石照壁——吉象石,整个石壁外形酷似一头大象,它寓意皋兰人民万象更新、吉祥如意的美好生活。吉象石正面雕刻的是由皋兰石洞镇人杨重琦先生创作的《皋兰赋》,歌颂皋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,杨重琪先生原为《鑫报》的总编辑;第三宝是悬挂在宣德堂内,由国家一级美术师皋兰书画家——王云义老师创作的《什川之春》画作。

集成馆内是关于皋兰和皋兰书院的介绍,皋兰历史悠久,早在史前就有先民繁衍生息,汉武帝元狩二年(前121年)首置金城县,清乾隆三年(1738年)敕赐“皋兰县”名,沿用至今。皋兰经千年沧桑,历岁月波澜,文化兴盛,英才辈出,人文冠带陇右。今重建皋兰书院,旨在秉承皋兰地域文化。弘扬皋兰人文精神,实现文化复兴之梦!

书院教育制度由朱熹创立。明正德、嘉靖年间,学术思想活跃,讲学风气日盛。清时朝廷命各省成立书院。皋兰县地兴办兰山书院、五泉书院等,皋兰书院为兰州四大书院之一,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(1842),皋兰知县徐敬利用右营参将署创建。二十九年(1849)前营游击移驻,知县董平章将书院移建其西。光绪三十一年(1905)改为皋兰县高等学堂。辛亥革命后改为皋兰县立小学。1948年皋兰县政府移驻。解放初期改为曹家厅小学。历任12位书院山长(院长),按照在职顺序依次介绍,其中,李继洞(1809—1866)榜名绍晟,字少溪,道光癸卯举人,咸丰元年孝廉方正,恩赐六品顶戴,侯铨知县。中举后长期担任皋兰书院、六德书院、靖远溥文书院三个书院的山长,同治六年选任平凉教谕。

进门左侧墙壁所挂地图为清乾隆四十三年(1778年)皋兰疆域图,当时的皋兰东至(安定县)定西县界,南至(狄道州)临洮县界,西至(平番县)永登县界,北至(红水堡)景泰县界,幅员辽阔。后行政区划几经更易,现辖657个行政村和5个社区。旁边是现在的皋兰县地图,以及行政区划图。

书院收藏有明清以来各类古籍善本40种417册,皆是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,内容涉及医学、史志、经注、印谱、文集、传说汇纂等。现展出的是部分藏书,配以介绍,其中当属《重修皋兰县志》尤为珍贵。

皋兰是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,有着灿烂的文化和优美的艺术。现在您看到的是皋兰的文化名片,分别是:雄浑粗犷的天下第一鼓——兰州太平鼓,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;清丽婉转、广传乡俚的兰州鼓子,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在什川、水阜等地广为流传,也是“一村一品”的重要展演内容;陇上书坛翘楚魏振皆书法,现在学校将学习魏振皆书法作为培养学生书法爱好的重要课程,使得魏振皆书法得以传承和发扬。厚重的地域文化赋予皋兰人淳朴厚道、包容开放、自强不息、勇于创新的人文精神,引领皋兰人演绎出一曲曲战天斗地、气壮山河的创业传奇,举世瞩目。

毛主席在1955年8月,为《皋兰县的三年发展计划》批示了近400字的按语,同时指出“这些地方同志的头脑能够积极地想事情”,毛主席按语纪念碑现树立在什川镇,激励和鼓舞着全县人民勇于奋斗、不断前进。

皋兰的民俗文化内容也是多姿多彩,天把式、铁芯子、地卦子、彩绘、剪纸、刺绣、根雕等,都是人民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精品,西电工程、中国农民第一桥、引大入秦工程等,更是皋兰人民勤劳智慧的杰作。

皋兰地灵人杰,有史以来,报国忠臣,名儒贤达,书画巨擘,济世名医,百代不绝,冠带河陇,有铁骨御史邹应龙、陇上大儒刘尔、书法大师魏振皆等名人,书院陈列出二十六位皋兰籍历史名人介绍,扬先贤风范,启后昆智行,冀皋兰人文绵延永久。

 

 
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